新华网南昌1月29日电(记者林艳兴、甘泉)据农业部预计,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增幅继2010年之后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实现连续八年较快增长。春节期间,记者深入我国农业大省江西、河南部分农村,和农民们盘点收支,感受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喜忧与希冀。
种粮农民谢国新: 种田65亩,前列次靠种粮存了款
对于河南潢川县刘寨村51岁的谢国新来说,2011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种了几十年粮食的他,前列次靠种粮存了款。
2011年他种了65亩水稻,亩产475公斤,加上种粮补贴,总收入80290元。扣除各类生产成本后,全年种田纯利润27535元,亩均收益423元。再除去家庭各项生活开支18000余万元,一年下来,还能存下1万元。
2006年以前,他每年靠着种自家的12亩水稻,平时节俭,到年底还是收不抵支。他说,当时大的愿望就是成为超过100亩的“种粮大户”。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田出租给种粮农民。眼看离100亩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谢国新充满期盼的同时,也有忧虑。
首先是忧虑种粮效益依然偏低。“我子女在外工作,而对那些子女正在上学的农民,就算种上100亩,收入的一半用于家庭开支,一半用于子女上学,多收支持平。”他说。
其次,国家种粮补贴未能真正补到种粮农民头上。谢国新说,他2011年种田65亩中,有53亩是租田得不到补贴,每亩还要付160元租金。“要是能少要地租,补贴也给咱,那可好了!”他憧憬着。
记者点评: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来的首个“八连增”,为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控制通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务工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国家应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等方面努力,为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提供良好的收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