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相关 >> 现场图片 >> 送革命老人王雪波远行

送革命老人王雪波远行

2012-02-08 09:40:57 来源:不详 浏览:1

2012年1月25日,原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雪波同志,走完了他96年革命人生之路。从此,天津剧坛少了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和剧作家,对于我国的戏剧事业实在是一大损失。

70多年前,雪波同志投身革命队伍时,并不曾想到他将来会在戏剧园地耕耘一生,更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享誉全国的剧作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他受抗日救亡爱国热情的驱使,走进革命行列。此后,他接受了创建在青救会领导下的铁血剧社的任务。剧社从1938年4月,在抗日模范县平山初建,到1949年1月随军进入华北前列大商埠天津,这十余年间,从铁血剧社次第扩大为冀中群众剧社、华北群众剧社,隶属关系也几经变更,雪波同志从始至终既是重任在肩的剧社社长,又是执笔编戏、写词的作家。剧社每个阶段所演出的一批批剧目,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解放后他担任了多种要职,依旧利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在戏剧园地辛勤笔耕,硕果累累。直到离休后多年,他也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剧作脱稿,人们赞美他不愧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戏剧事业的人。

1946年,与雪波一道在桑干河畔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同志,生前为待出版的《王雪波戏剧集》作序,称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扎根在人民土壤中”,“他的剧本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散发着泥土芳香”。丁玲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雪波同志被边区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发起创作欲望,先后创作出《过光景》、《宝山参军》、《纺棉花》等戏剧作品。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看过他的剧作演出后,都曾对他给予过鼓励。1948年4月,他所领导的华北群众剧社奉命到阜平县城南庄,为刚刚从西北迁到晋察冀的党中央演出。散戏后,周恩来在一间陈设简朴的教室里,同剧社的演职员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其中特别褒扬雪波同志创作的歌剧《宝山参军》是一出好戏。

1949年1月,雪波同志率领冀中群众剧社随军进入天津后不久,便偕同战友张学新,风尘仆仆地深入到搬运工人中间,同工友一起参加反霸斗争,深入了解搬运工人的血泪史,观察、体验搬运工人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的精神面貌,很快写出激情饱满的大型话剧《六号门》。1951年,全国总工会邀请天津六号门艺术团进京演出这台戏,不久又改编、摄制成电影故事片,在全国造成广泛的影响。

雪波同志自觉地到人民群众中吸吮营养,培养驾驭剧本写作的能力。几十年后,他还完好地保存着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用边区自产的毛边纸所写、用麻绳装订起来的几个笔记本,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来自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物语言。雪波同志的剧作,不仅表现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内容,而且尽量采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艺术形式,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1992年5月,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的时候,雪波同志曾回忆几十年来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为那如火如荼的剧社生活激动不已。他忘不了那时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把人民大众视为父母兄弟的情景:日本鬼子出动时,他们帮助老乡抢收庄稼、坚壁粮食、掩护群众转移;不打仗时教群众唱歌、识字,给群众演戏,鼓舞群众树立抗战必胜信心。剧社的同志们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人民群众则不惜一切代价地保护剧社同志。1939年冀中平原发大水,边区经济特别困难,上级决定精简机构,有些县剧团解体了。平山县的群众闻讯后找到边区政府说,咱们的剧社不能散,我们老百姓一人省一口吃的,也不会让剧社的同志们挨饿。各村群众自发地捐粮捐物,帮助剧社渡过了难关。在抗日为艰苦的阶段,敌人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多起惨案。剧社的同志们由于有人民群众保护,没有一人伤亡。

令雪波同志欣慰的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那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社里,竟然培养出诸如王莘、曹火星、张学新、秦征、赵路、肖云翔、齐玉珍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人民艺术家,和一批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组织人才。进城后,无论是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还是在党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国家干部,大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骨干。

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红雨文萃”丛书,《王雪波文集》为其中一册。同年8月25日,天津文联、作家协会、解放区文学研究会联合举行这套丛书首发式,89岁高龄的雪波老人也兴致勃勃地来到会场,置身于那热烈的场面,老人抚今追昔,心情十分激动,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作者:甄光俊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