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发生于广东佛山某五金城内,一年仅两岁大的幼童惨遭两车前后碾压,途径十几位路人冷眼旁观无一施救,后竟遭一位捡垃圾的阿婆好心帮助。事件发生后即刻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关注,交通肇事逃逸、路人良心泯灭对一被撞幼童残忍袖手旁观的诸多行为令人咂舌。(安青网10月17日)
想必看过视频的人,都会为两岁女童的悲惨遭遇深感心痛,而更触动人心的是路人的冷血行径,十几个人冷眼旁观无一施救,倘若不是捡垃圾阿婆的好心帮助,我们真不敢相信自己尚且活在同类社会中。禽兽尚有半点怜悯之心,更别说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但凡有些许人性,也不会看到弱小幼童在殊死挣扎而置之不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国人的精神世界到底怎么了?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生活的富有和物质的满足,而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呈现日益功利化和庸俗化的趋势。道德底线不断下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渐受推崇。路遇有人摔倒,不是心生怜悯上前搀扶,而是首先判断个人的利益得失,生怕被人误解而“自寻烦恼”。就这样,道德尚未付诸实施发挥威力,早已被“狼来了”式的功利念头打败下阵。分析原因,只能说是道德的力量不够强。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原有较为固定的群居生态和家族圈子被打破,个体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传统道德观的约束力是建立在他人评判和舆论施压基础上的,而如果这种评判主体不符存在,施压的力度不足以震慑人心的时候,人们就会放松对道德的自觉审视,甚至违背了道德却还“标榜异性”、“自得其乐”。
外部的道德压力在减弱,我们是不是应该找寻内心深处的灵魂归宿?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道德不是凭空得来,需要我们有对它的敬畏之心,才能通过反省自察,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道德滑坡事件的频繁发生,似乎昭示着国人心中信仰的缺失。寄托心灵的归宿其实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每个国人的情感血脉里,只是因为我们“赶路”的脚步太快,有心无意地放弃了对他的选择。文化可以熏陶人,更可以塑造人。泱泱中华五千年,涌现出多少积德行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楷模,靠的不是别的,正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文化信仰,这种信仰是仁爱的信仰,是对“仁义礼智信”优秀品格的执着追求。善行需要出于真心的爱,让行善之人越来越多,是时候重拾仁爱之心,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了!(衡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