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追踪 >> 圈中恶习

圈中恶习

2011-10-17 15:35:08 来源:不详 浏览:1

时隔二十年,我又要开个人音乐会了。

曾和我同窗多年、如今分属北京各个重要歌舞团的歌唱家们开始问我:霜子,有票没有?来两张啊。他们在向我要票。

手机上有信息,吴霜,听说你要开音乐会了!祝贺!有票没?来两张。是某记者朋友,也是跟我要票的。

家中电话红灯闪闪,吴霜!音乐会啦?太好了!给我搞两张票啊!又是要票的。

这样的要求已让我反感至极。

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带我去看戏,一般都是他买票。尤其是有朋友担纲的演出,他更要买票,用我爸爸的话说,那才叫捧场。出国之后,我去任何一个剧院看演出,周边的人都是买票看戏,听歌剧。包括我自己在其中演唱的,会自己买票送朋友,这种做法已成习惯,回国以后,我想看演出也大都自己买票去看。因为在圈子里,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文化,这是时尚,这是礼貌,这是档次。

而如今,我回到祖国多年,却极其遗憾地发现,看艺术演出不花钱,向各种渠道索取免费入场券成了约定俗成的自然之道。免费索票的人一般都是热爱艺术的人,他们大多身居中产阶级圈中,他们不是经济困难户,他们更多的还是这个圈子里的自己人。

我为这个圈子感到羞耻!

1987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我回北京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1990年,我以大陆杰出人士身份获得签证赴台湾,在台北市开了一场独唱音乐会。1991年,在香港大会堂开了独唱音乐会,那次是严良坤先生指挥。

这之后,国内的舞台上,没有了我的踪迹。直到今年,我决定复出,10月17日在北京的保利剧院举办一场精心设计的喜剧元素包装的个人独唱音乐会。

为什么二十年之后才复出?这其中当然有原因。而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舞台对我失去了吸引力。为什么?因为观众大量流失。

从九十年代开始,古典音乐的市场就在商业化的社会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演出市场中涌现着大批的流行音乐,新歌手们用麦克风狠狠地打击着我们这些积多年训练而成的自然声演唱、不屑于电子器械扩音的专业歌唱家们。流行歌星占领了巨大的演出市场,充斥了一切娱乐场所。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的身心被他们完完全全地俘获了。

并不是仅仅中国如此,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是,在中国,被大众遗弃着的严肃音乐像一个要冲破樊笼的小鹿不服输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很快,在国家体制的保护下,出路似乎找到了。

歌剧、音乐会、芭蕾舞等严肃艺术可以凭借公有制团体的拨款经费进行制作,可以凭借硬性的由大型团体、企业包场解决票房问题。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地发展着,富裕的企业、集团到处都有,请他们包场送票俨然成了大型剧院的票房出路。于是,许多人手中有了免费入场券,这其中大多数人理所当然是我们音乐圈中的自己人。

我真的不知道该感谢这种体制呢,还是该批判这种销售方式?

这种方式大的害处是,利用公款消费养成了大众对艺术本身的轻视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艺术有价!不但有价,而且是高价!同时,艺术又是无价的,因为她往往是金钱都买不来的!这是冠冕堂皇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们经常说的话。然而如今的事实是,不愿意在艺术展示上花费金钱的竟然就是艺术家们自己!这是多么恶劣的讽刺!

艺术家会认为花钱买票进剧场是一种掉价,因为有头脸的贵宾应该被请进剧场而不该自己掏钱。我真想对这种心态破口大骂!

我们的圈中人自己经常抱怨没有人看我们了,没有人听我们了,我们的艺术技巧如此高超,可没水平的大众就是不懂。

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自己都认为艺术是可以不花钱就能得到的享受,还会有谁来懂我们听我们看我们尊重我们?!

那样多的歌唱家、演奏家们如今好的结局似乎就是在各个艺术学院占得一席教师席位,然后就是收取昂贵的学费来扩充自己的钱包。一面兴奋地汲取两三千元一节的课时费,一面绝对不愿意花费几百元去剧院看一场音乐会,又不想错过那些值得一看的名家演出,然后便绞尽脑汁钻营索取免费门票。

可怜可悯的艺术家们,没有人看我们吗?睁开眼睛醒醒,痛改圈中恶习!先做到自己尊重自己,至少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有的基本态度!

作者:吴 霜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