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报道 >> 前列时间 >> 城市细节·面食篇

城市细节·面食篇

2011-11-10 16:24:11 来源:不详 浏览:1

被友人笑称“南北产物”爸爸地道太原人,妈妈出自江南水乡。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饮食习惯上,我更偏向于上海人,骨子里虽有一半北方血统,对于太原面食,了解多多,食之甚少。

山西面食著名,品种多,吃法别致,风格各异,成品劲道,滑利爽口,余味浓长,单是面食,便可成宴,从头到尾不重样。太原是省会,山西文化的中心,面食萃集,誉满四海。常听上海朋友念叨,真喜欢吃你们太原的面食呀,都怎么变出那么些花样来的呀。

太原面食文化,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包括山西太行一带,黄河西岸中原段,更是北方农村文化的摇篮。古书有云:“立冬猛寒,清晨之会,充虚作战,汤饼为。”冬,指北方冬天;汤饼是早期面食的总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曾有《鲁迅大开汤饼会》一文,甚是轰动,可见“面食”的名声效应。这里描写的,正是北方特有的冬天景象。汤汤水水一通吃喝下去,四肢舒坦,筋脉疏通,周身细胞都暖和起来。汤里多加些姜末胡椒,不但驱寒,还预防感冒。以前,太原人谁家女人生了儿子(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也讲究吃面,是一种民俗风尚,好比过生日,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一定少不了要吃“长寿面”。面条之长,象征寿命之长,反映出人类对生命绵长的心理追求。

爸爸一年四季要吃面,每次回上海,吃不了几天本帮菜饭,就嚷嚷着要妈妈做太原面食吃。做法种类繁多,吃一个月可不雷同。用手指把和好的面撕成小片状,称“揪片”;一团揉到劲的面团端在手中,拿一把专用的薄片刀削出状似柳叶的面片,称“刀削面”;拿一根专用的铁筷子,把面分成细细长长的条,拨进锅,叫“剔尖”;稀糊状的面置于一只海碗里,让面溜溜像一根线那样滑进锅去,称“流尖”;还有一种现多在乡村农户家才可见到的,俗称“河捞”(也称“河漏”)的面食,很具“视觉”震撼力:把和好的面(要够硬)投入特制的河漏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挤压落入锅里,河漏床引用杠杆原理,横跨锅上,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我喜欢一种面食,称“猫耳朵”的,现在上海市面也有得卖,但都是机器预先压好的,太原人家里多自己动手,面按要求和好,擀成厚薄合适的面皮(太薄会粘锅,不成形),先竖切成指来宽的条,再横切至指甲大小四方丁,用手指将小面丁一压一挤一搓,成猫耳朵形状,卤汁调配着吃,真真秀色可餐,一大享受。还有切面、拉面、刀拨面、擦尖儿等,不计其数。现在,人们饮食讲究“绿色”,面食也悄悄变化,白面里掺些荞麦面、玉米面、高粱面,或是豆面,做成包皮面吃,味道鲜美,利于身体健康。

上海人也喜欢吃面,但花样多区别在汤头(浇头)里,加块大排叫“大排面”、大块红烧羊肉面、大肠面、肉丝面、鳝丝面;素的阳春面(清汤面)、八宝辣酱面、罗汉净素面、青菜面、素鸡面,等等。汤跟面分开上,面是清汤多,点些酱油,几滴油花,几根香菜叶,浇头另拿只碗碟盛了,精致得像一幅画,但面条都一个样,机器压面,感觉不如手和的面味浓。

妈妈喜欢上海人常吃的“酱油拌面”,煮好的面捞出沥干,加一勺葱油,面拌匀,淋上酱油肉丝,撒上葱花即可。爸爸不爱吃,嫌干,没汁水。太原人吃面,四季都要有“调和”,炸酱、小炒肉,素卤荤卤,把香菇、黄花菜、豆芽、黑木耳等作料跟炒好的肉丁加水慢火炖,是太原人常吃的面卤,连汤带面刺溜刺溜吃,想想就过瘾。小时候记得妈妈每年都腌番茄酱,夏天番茄质优价廉,买很多来,家里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装满,红彤彤一片,厨房间、卧室的窗沿上,屋里四处角落,摆一溜,到了冬天,炒酱或浇面条,经济实惠,太原百姓喜欢的味道。

频繁穿梭于太原与上海两座城市间,传递南北面食的味道,不枉被称作“南北产物”。

作者:王瑢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