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2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质疑银行家、金融巨头和金融制度的声音。这股思潮不断扩展,并在欧美国家中发展成了大范围的“反资”示威抗议运动,例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英国的“占领证交所”运动等。
在这样的思潮下,金融人士本身的职业价值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其中的从业者,他们面对这股反资的抗议之声,有何切身感受?对于华人金融人士而言,初吸引他们选择此行业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又来自何处?《华闻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高薪与精英团队具吸引力
受访的华人金融从业者向记者表示,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职业前景是吸引其投身金融业的初动力。
据翰德国际顾问企业(Husdon)的《伦敦金融行业2011年薪酬指南》数据,2011年投资银行业的职位中,Monitoring职位的入门级别的平均年薪为30,000-42,000英镑之间。Equities-Advisory的入门级职位平均年薪在40,000-50,000英镑之间。Commodities-Advisory的入门级职位平均年薪为40,000-45,000英镑,Asset Management的入门级职位则为30,000-40,000英镑。而随着资历的增加,薪酬还将有大幅度提升,这远远高于其他许多行业的薪酬水平。
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吴瀚,现供职于伦敦金融城内某知名跨国投行。他向记者坦言,收入水平高是他初选择金融行业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留学生,在英读书期间家里的投资很大,所以很多人在毕业之后希望找到一份高回报的工作,这是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到金融行业工作的重要原因。”他说。
但高收入并不是的吸引力,吴瀚认为团队的成员优秀也是这个职业吸引自己的重要原因。“老板和同事都是精英,工作气氛也比较轻松,大家沟通有默契,讨论问题有建设性,在这样的团队里,不会觉得枯燥无趣。”他说。
供职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英国企业)的万勰,本科毕业后即进入该企业工作,专业是精算领域。她向记者表示,读A-level的时候已发现自己擅长数学,本科也选了数学专业。数学算是“万能”的基础学科,毕业后择业范围比较广泛,但她终选择了金融业,主要看重的还是其稳定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无可否认,这个职业能为我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而且精算师行业对专业资历的要求很高,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基本上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资历的增加,薪酬也会相应地稳步上升,让我感觉非常稳定。”她说。
但薪酬并不是她选择金融业的因素。她表示:“如果给我同样的薪酬,让我去从事其他使用不到专业技能的低技能工种,我也不会开心。有很多工作虽然也能让我衣食无忧,但我却总是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无法满足我的求知欲。”在她看来,这份职业可以带给自己“智力上的挑战”,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这是大的吸引力。
“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是预测和控制风险,这让我着迷,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水晶球’前面,可以预测到一个机构或行业的风险,然后再反过来分析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规避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她说。
高收入来自高付出 戏称“做牛做马”
拿着稳定的收入、衣着光鲜地出入写字楼,这些并不是金融人士生活和工作内容的全部。对于在投资银行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士,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常态。
不少受访的从业者感叹,这个行业风险高、责任大,神经时刻绷紧,赚的全是“辛苦钱”,更有人戏称自己是在“做牛做马”。
尽管精算师行业相比于投行的一线操作员压力相对较小,加班的情况也不算特别严重,但万勰还是感叹压力不小。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万勰特意推荐记者去看一篇流行的网文《精算咆哮体》。
该文以自嘲和戏谑的口吻说出了精算师的无奈:“QQ上打招呼近干嘛?在考试啊!过几个月打招呼,近干嘛?你妹在考试啊!过几年打招呼,近干嘛?尼玛还在考试啊!”
万勰向记者表示,该文虽然稍显夸张,但的确说出了“精算师”这个职业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无休无止的“考试”。
“精算师行业大的压力来自‘考试’,这种考试不是一次考完之后就完事了,精算师每年都要进行不同的考试,复习备考是常态。而且所有的薪酬和职位提升都会和每次学习和考试挂钩。所以周末很多时间,我都会用于学习和备考。”她说。
缺乏直接的职业崇高感
相比于其他一些带有职业崇高感的职业,例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者以及揭露社会现实的媒体从业者,在人们的惯有观念中,金融行业往往被看成是以追逐金钱和利润为目的,难以看到其创造直接的生产力或社会价值。一些金融从业者坦言,的确难以感受到直接的职业崇高感。
丹尼尔·库彻拉和克莉斯婷·哈珀在彭博新闻社(Bloomberg)网站上发表的分析“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文章中就指出,金融从业人员获得的薪酬与其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之间持存在着脱节现象。文章指,华尔街交易员的薪酬仍远远超过脑外科医生。拥有十年交易经验的并购银行家实得年薪约200万美元,这相当于具有类似资历的癌症研究人员实得年薪的10倍以上。
吴瀚坦言,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内部的交易员,算是业内的“小众”,相比于其他一些直接服务社会“大众”的工作,“缺少那种很直接的推动了社会发展、造福了社会的感觉。”他说。
但他认为,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尽管对社会的贡献显得不是那么直接,但金融行业显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且一些金融机构其实也一直在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业,金融从业者也在间接地对社会做出贡献。
“我觉得社会上‘反资’的、挑战现行的金融模式和制度漏洞的声音,如果发展到反对具体的金融从业者,就有点太偏激。因为从业者本身也只是‘打工仔’,有的人虽然工资收入不错,但几乎天天加班。他们只是这个金融系统中的螺丝钉,不该为整个系统的问题来承担责任。”他说。
此外,他还以自己的工作性质为例进行了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很多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对风险的评估和监管。和目前欧美社会上很多人士对于金融机构和监管模式的质疑思潮相一致,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也在进行反思和改进。“作为程序员,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做后台的IT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技术的手段来纠错和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高风险,这类工作其实是和主流舆论希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一致的。”
万勰也认为,金融行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其中的职业分工非常细致,并不是所有的从业者都在为了追逐高利润而赌博和投机,其中一些从业者所做的工作,是在大程度地控制风险和填补漏洞。
她所从事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对“风险”进行控制,通过“风险”进行预测,来采取相关的措施规避其负面影响,同时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这个精算和风险控制的工作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以前精算师职业主要限定在保险行业的风险评估领域,现在已经扩大到更宽的范围。”
她承认,金融行业本身的高风险性质导致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界限模糊的状况,并带来了较多争议,但这只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的确有人在冒险和投机,但也有人的工作是把缰绳拉回来,防止风险失控。”她说。(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