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杭州1月19日电 (沈溦)炒花生、玉米饼、现打的农家麻糍……一样样的土年货看得人眼花缭乱,在挂满红灯笼的木制农房下走走,看一出农家媳妇自编自导的民族舞。龙年伊始,在浙江省新昌县的小山村——外婆坑村,记者体会了一把许久未有的乡土“年味”。
“年初一,就有两百多名游客来村子里观光,很多人都忍不住亲自上去打麻糍,还有上台和姑娘们一起跳舞的哩。”外婆坑村支书林金仁说起自家的乡村旅游,不禁打开了话匣子,“要不是这两天又下雨又下雪,进村的路难走,来的旅游团肯定还会更多。”
外婆坑村,坐落在新昌县城西南40多公里的山林之间。20年前,这里是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的穷困村,如今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上海世博之旅”的旅游示范村,而这里成功的秘诀,就是主打“乡土牌”。
村子里,排排老木屋没有像其他村庄那样因为盖新房而推倒,经过修缮,挂上红灯笼,映上前几天积下的白雪,远处山上是茶树林,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知会勾起多少人对童年春节的回忆。
在村边的空地上,记者看到十几名妇女正在排练着舞蹈,经村民提醒才知道,这就是外婆坑村出名的少数民族媳妇组成的舞蹈队。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竟有着几十个少数民族的媳妇,外婆坑也有了“江南民族前列村”的美名。
熊朝兰是村里民族舞蹈队的队长,苗族,17年前,她从老家云南马关县嫁到外婆坑村。在她之后,陆续又有20多个苗族姑娘嫁到这个小山村。
“年初一,我们舞蹈队就给游客跳芦笙舞,唱苗歌。这样的表演在我们那可多人爱看呢。”熊朝兰说,在老家,每年春节,他们都要过花山节,嫁到新昌后虽然没有这么盛大的节日,但她也希望和姐妹们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把年的气氛带足了。
记者了解到,外婆坑村生活着白族、傣族、瑶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媳妇,这些女子能歌善舞,已经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几年前,该村的少数民族媳妇组建起了一支民族舞蹈队,每当有游客前来,大家都会穿起民族服装,唱歌跳舞欢迎游客的到来。(完)